作者:佚名       来源于:家长学院

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,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,这样才能进步。因此,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一语文上册三个太阳练习题,供大家参考。

三个太阳

积累运用

1.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。

亘古() 混沌() 吞噬()

铠甲() 伫立() 翩跹()

紧蹙() 粗犷()

2.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,请找出来并改正在方框里。

惊心动魄 晶莹惕透 沉默寡言 软缠硬摩

晕投转向 千载难逢 沤心沥血 载歌载舞

错别字

改正

3.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。

(1)船越往南行,风越硬,心越________(激动 躁动 冲动)不安。她老在问自己:我是去南极吗?真是去南极吗?

(2)每画一样,脑子里都要闪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,心里都要引起一阵________(激动 躁动 冲动)。

(3)她的心底老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、________(激动 躁动 冲动)着。

4.(哈尔滨中考)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我们在修改作文时要改正并找出文章中的错别字。(将“改正并找出”改为“找出并改正”。)

B.地铁5号线的正式运营,极大地缓解了市内交通拥堵。(在“交通拥堵”后加上“状况”。)

C.我们必须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。(将“提高”改为“加强”。)

D.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。(删去“大约”或“左右”。)

5.阅读“夜里,整理完好几张速写……蓝莹莹的星也在望着她”段落,说说这些文字描写了怎样的场面?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?

6.依照示例,仿写句子。

暴虐的狂风像是一头怪兽,咬牙切齿,要把长城站、乔治岛撕碎、吞噬。

暴虐的狂风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7.阅读下列材料,按要求完成题目。

材料一:迄今为止,人类在南极已经发现了200多种矿产资源,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足够全球人类持续使用数百年。美国《国家地理》报道,专家发现南极洲不是不毛的极地沙漠,而是一个丰富又复杂的环境,甚至可能有繁荣旺盛的“生命绿洲”,其面积超过一个半大的美国。

材料二:英国和智利提出在南极“圈地”的请求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:“南极冰盖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6米,淹没一些沿海城市,包括纽约、孟买和上海。”潘基文说,当全人类面临共同环境威胁时,想办法找解决之道比“圈地”更重要。

材料三:据报载,阿根廷“探索者”号游轮在南极海域沉没,其泄漏的燃料,造成南极大陆近海出现8公里长、5公里宽的污染带,给当地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巨大威胁。

材料四:据报载,我国“南极环保三剑客”正式出征南极,开始极具意义的南极环保宣传活动,这是中国人首次在南极展开环保宣传活动。

(1)从以上材料中,你得到了哪些信息?(至少写出三点)

(2)针对材料二、三,请写一条相关的标语。

拓展阅读

于志学:南极写生,企鹅为伴

王健

经过20多个小时的环球长途飞行,再从阿根廷最南端的乌斯怀亚港乘船穿越西风带,与惊涛骇浪搏斗十余天后,最终抵达南极中国长城站。站在无垠的冰原上,企鹅环伺在身畔,于志学意兴大发,画了厚厚的两大本速写,并以78岁高龄成为迄今为止登上南极的年龄最大的中国人。

去南极采风、考察,是于志学多年以来的夙愿,也是其“三极(南极、北极、珠峰)绘画”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,也是汉文化的一个空白点。中华文化的建设标准是“无所不在、无所不包、不所不融”,所以南极应该有中华文化的声音。而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国画,也必须要在南极题材方面有所建树。

就这样,于志学踏上了他的南极之路。这条路是如此的遥远而又艰辛,遥远到需要跨越几乎整个地球,艰辛到穿越西风带时随时会有翻船的危险。于志学从乌斯怀亚港乘海精灵号前往南极,十余天的行程中,穿越西风带的情景最令他难忘。于志学说,那几天,巨浪连续不断地打上甲板,船体在不停地摇晃中,船舱的台灯是固定在床边的桌子上的,睡觉的时候必须一只手紧紧抓住台灯,在睡梦中才不会从床上被晃下来,结果还是被晃下来两次,眼镜也摔碎了……

到达南极后,于志学被南极奇异的风貌震撼了。雪山冰峰层峦叠嶂,蓝色的海洋相伴其间,如若乘橡皮艇巡游,远处的群峰与近处的形状各异、大小不同的浮冰相映,企鹅、海豹嬉戏于身边,这一切,顿时会令你产生“此景只应天上有,人间哪得几回观”的感叹!

南极之冷,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,不但有气温上的冷,更有视觉上的冷,满眼冰山。零星漂浮到浮冰区外的冰山已经足够吸引人眼球,越接近南极大陆,被海冰冻结而静静矗立的冰山越来越多,形态各异,圆锥体的山峰、长方形的平台冰山……在阳光的折射下摆出各种千奇百怪的蓝色造型,让人为之目眩神迷。

几千年来,白色在中国画理论中,没有形成很好的论述,而于志学的冰雪绘画,第一次对中国画中的白色绘画提出了系统性的理论体系。于志学说,这次南极采风的一个重要任务,就是对自己过去40多年来形成的白色绘画体系和光学说进行印证。而这次采风,使得自己对中国画中光的认识,有了新的发展。

于志学说,南极的所见所感,印证了自己以往40多年建立的白色绘画体系和对光的理论,同时又有所加强。回来后,他把自己“墨有韵,白有光”的经典理论进行了修正,增添了一句话,变为“墨有韵,白有光,白是光的世界”。

除了冰雪和光的感受之外,南极的生命,也令于志学感触颇多。于志学的冰雪画中,一直都是有生命存在的,他的冰雪世界,是寒冷的世界,但绝不是冷漠的世界。他的画中的企鹅、小屋都充满了人文关怀。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,于志学也感受到了生命对环境、对时间顽强的适应性。企鹅孵蛋、海豹吃企鹅,都是难得一见的景象,于志学把这些场景都记录了下来。

8.于志学坚决要去南极考察的原因是什么?

9.去南极之路,存在哪些艰辛?

10.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。

11.于志学来到南极后,有哪些收获?

三个太阳

1.gèn dùn shì kǎi zhù xiān cù guǎng 2.惕―剔 摩―磨 投―头

沤―呕 3.(1)躁动 (2)激动 (3)冲动 4.C(解析:C项应将“提高”改为“培养”。) 5.描写了肆虐的暴风雪以及艰苦的搏斗场面,这些文字反衬了人物艰苦卓绝、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。 6.示例:一头狮子,横冲直撞,要把整片荒原撕烂、咬碎 7.(1)示例:南极矿产资源丰富;南极面临被污染的趋势,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;人类对南极的开发会改变南极的环境,导致气候变暖,冰盖融化,最终危及人类;人类已经意识到开发南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。 (2)示例:保护南极,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! 8.去南极采风、考察是其“三极绘画”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 同时为了中国画题材的广泛,为了传播中华文化,于志学坚决要去南极考察。 9.需要跨越几乎整个地球;穿越西风带时随时会有翻船的危险。 10.“必须”“才”表现了船的摇晃之剧烈;“还是”“也”说明尽管坐船人已想尽了办法,但是仍无法战胜海上的风浪,表现了风浪之强。 11.欣赏了南极奇异的风光;印证和加强了40多年来建立的白色绘画体系和对光的理论;感受了南极温暖的生命之美。




上一篇2017年初一语文上册论语练习题(附答案)

下一篇返回列表



 【相关文章





版权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转载本站内容,请注明转载网址、作者和出处,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。